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何休、共1張圖片

何休

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他是東漢後期儒生,也是當時重要的今文經學家,精研《六經》,時稱「世儒無及者」。其父何豹,曾擔任少府,掌管皇家財物。何休的公羊學是直接師承於羊弼,並博採胡母生、董仲舒、嚴彭祖、顏安樂等人的公羊學內涵。何休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桓靈時期,當時政局紛擾不安。當時太傅陳蕃打算與竇武誅殺曹節等宦官,以正朝綱,不料事跡敗露,導致陳蕃與其宗族門生犧牲。身為屬吏的何休受此事牽連,也遭受囚錮,不得任官。自此之後,何休「覃思不窺門」,花了十七年完成了他畢生的代表著作《春秋公羊解詁》。並且與羊弼共同承接李育的《公羊》學說,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與《穀梁廢疾》,以鞏固公羊學,打擊《左傳》、《穀梁傳》的地位。但鄭玄在稍後讀完這三部書,各針對這三部著作撰寫《發墨守》、《箴膏肓》與《起廢疾》以為辯護。何休得聞此三書後,有感而發說道:「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
      說到何休公羊學說的代表著作《春秋公羊解詁》,何休撰作本書的動機一方面是有鑒於公羊學發展至此,已被大量的章句浮辭所束縛,使義理難明,因此有必要加以革新。此外做為今文經陣營的代表經書,在面對日漸強盛的古文經勢力,必須要有所回應。面對紛擾的現實環境,如何透過經典以達到撥亂反正的目的,也是他之所以要著述《春秋公羊解詁》的動機所在。
      我們若歸結全書的創發之處,可以發現何休在本書中為公羊學制定了新的義例。他歸納出:五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七等(州、國、氏、人、民、字子)、六輔(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二類(人事與災異)等義例。另外,何休也將繼承董仲舒的「三等」之說,並加以轉化為「張三世」之說,以此解釋世運變化的動力與理想社會的藍圖。此外,何休有意識的將個人的政治理念滲透到本來就充滿陰陽災異的公羊學說裡,以此強化論述的神聖性。
      全本《春秋公羊解詁》的思想核心,必須歸結到「三科九旨」此條義例上來說。所謂的三科九旨,實際上可析分為:
      一科三旨: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
      二科六旨: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三科九旨: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三科,指的是孔子作《春秋》的三項基本原則;九旨,係指這三條原則所包含的九個概念。由此賦予公羊學更為深厚的哲理依據。

撰稿人:劉柏宏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